头条 | 我们为什么倡导打工青年如何做公益

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些年里,有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认为,人终其一生就是要追求功名利禄,拥有更多的物质、财富和地位。这样的价值观,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选择之中,比如说,在择业的时候,人们常常会把成功与否和赚钱多少直接关联起来;又比如说,在生活上,把是否能够买房买车,有没有更高的消费力作为生活富足的表现。但在过去新冠疫情发生的这三年时间里,疫情或多或少的影响,让很多人开始思考,“我们忙忙碌碌究竟是在追求什么?”——在疫情之下,每一个普通人都遭遇了不同于以往的困难和挑战,并且在疫情生死面前,也不得不面对曾被视为幼稚可笑的终极问题——人活着,究竟是为什么?

思考:人为什么而活?

也许有人会说,这样的“哲学问题”,我们不思考照样可以生活和工作,甚至可能活得更好,更快活。约翰·密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,“你到底愿意做一头终日快乐的猪,还是一个愁眉苦脸的苏格拉底?”也许有一些人会说,“如果能做一只快乐的猪就挺好的!”但问题是,像疫情这样的危机或其它的风险,让很多人这辈子想做猪而不能,事实上,“终日快乐的猪”本身就是个伪命题。因此,思考“为什么而活”,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思考的终极问题。尽管会有因为思考问题而感到焦虑,或感到无能的时刻,但思考能让人们的路越来越清晰,也让人们在危机和风险之下,能够有更多的选择和准备。

对“协作者”长期服务的流动人口,打工青年(新生代农民工)来说,这同样是一个始终盘旋其脑海的问题。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之下,他们面对的焦虑已经较少是父辈们曾经担心的饥寒交迫的温饱问题,而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。

英国经济学家、哲学家、作家亚当斯密有两部经典作品为人所知,一部是《国富论》,另一部是《道德情操论》。从人性的角度来看,前者,认为人具有利己心,都追求“自我利益”,后者认为,人有同情心,是利他的,这两种人性看似矛盾,这就是争论已久的著名的“斯密悖论”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选择,“利己”“利他”这样的争论也同样存在。但“协作者”结合过去二十年服务农民工的经验来看,打工青年的选择,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主张的那样,不是“利己”,就是“利他”,因为人的本性本身就是多元复杂的。协作者学堂认为,其选择一方面是个人动机的表现,另一方面,也是其过往成长背景和人生经历所塑造的。打工青年人生的迷茫和不稳定,其实正是其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,试图找到能够平衡其动机,找到一个符合其价值观的,能够实现更完满的生命历程的过程。

打工青年,以往常常是作为社会边缘弱势群体的角色出现,但“协作者”用二十年的服务实践经验证明了,打工青年,是有能力摆脱其弱势地位,发挥潜力成为帮助他人的助人者的。2003年2月,“协作者”成立之初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动农民工在参与服务中“由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”,一方面开展了培育农民工成长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实务工作,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政策倡导工作,“协作者”一系列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工参与社会工作。多年来,“协作者”在服务中培育了17459名志愿者,其中60%以上是从求助者成长起来的志愿者,并有8名农民工经过培育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认证考试,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;而“协作者”的团队成员中有从家政工人、流水线工人和流动儿童成长起来的社会工作者,他们对公益的认同度高,工作稳定,其中三位已在公益界耕耘超过13年。他们的改变和成长,均证明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跨越的可能,从而使“助人自助”从理念成为实务模式。

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选择

社会工作是一个运用科学专业方法助人的学科,其不仅可以作为打工青年的一个职业选择,更重要的是,其能够协助打工青年唤醒自我意识,在实现自我表达和参与的基础上,增强其对自身命运掌控的能力,并将通过建立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链接,融入群体的社会网络之中,实现个人及群体的价值。

北京协作者 创建
LXEL_Zm0r0JP